河口镇的河干了。


(资料图)

地处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中部的河口镇,境内为山峦河谷地带,最大河流梅江河与其他大小3条支流就是河口最重要的水源。

流经河口镇的支流已干涸,大片河床裸露在外

今年7月以来,道真自治县正经历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连晴高温天气,干旱时间已长达37天之久,连续35℃以上高温天气达20余天,遭遇了多年难遇的旱灾,各地水源相继出现干涸现象。

干枯的农田

水干了,寻找新水源成了压在当地干部群众心头的头等大事。

“以前就听老一辈讲,我们这里一个叫长五间的地方有个溶洞,之前都不缺水就没在意。”河口镇大田村属喀斯特地貌,沉默数十万年的地下水此刻成了大田村的救命水。8月16日,大田村副主任周濠带着六七名熟悉地形的村民一同去寻找水源。

许久无人踏足,野草长到齐膝高,将路遮得严严实实,一不小心就会踩空。就这样,周濠和村民们扛着锄头、拿着镰刀,一边探路、一边除草,终于找到了溶洞入口。“刚到洞口就感到一股凉意,往里看,黑漆漆的一片。”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村民们续上水的决心冲淡了周濠对未知危险的担忧。

进洞的路,坡陡路险、障碍重重。

溶洞洞高30余米,洞深上百米,但能见度不足十米。周濠和村民们有的举着火把、有的举着电筒手机,佝偻着身子。头顶是笔直的岩壁,脚下是随时可能滚落的碎石。“这块石头是松的,不要踩!”“这里滑,走慢点!”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只有此起彼伏的相互提醒声和逐渐清晰的流水声,鼓励着他们缓慢而坚定地走着。

二十分钟后,洞内豁然开朗。周濠和村民欣喜地看着脚下,一股清水顺着溶洞底部的一个缺口处潺潺流出。找到了水源,接下来就是把水送出去。

说干就干!

8月17日一大早备齐材料,还来不及吃午饭,顶着正午炽烈的阳光,二三十名村干部和自发而来的群众分成安装组、电工组和管道组三组,仅用了半天时间便在溶洞天然形成的积水处安装好抽水泵,700余米长的水管从地心攀爬而出,连通附近两处蓄水量分别为60立方米和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次日,干涸多日的水池便重新蓄满了水,解决了大田村7个村民组140户450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村民正在为溶洞接通光源

“这下我养的几十头猪不愁了!”引水出洞,对于亲手为此处新水源安装取水设备的大田村管水员周曲来说,更是喜上加喜。此后,他和村民张小玉、姚起后、周承寿还自愿两两组队承担起了新水源的维护工作。

沉寂的山洞热闹起来了,源源不断的清水为久旱的人们送去慰藉,向上的力量扑面而来。

村民喜不自禁地品尝刚接通的水源

15公里外的幸民村,村干部正开着喇叭车走村串寨宣传节约用水和防火安全。

20公里外的石桥社区,满载着一车水的消防车前,志愿者张松正为张元珍大爷家里装满两大桶水。

……

石桥社区志愿者正为村民送水

旱情发生以来,道真自治县一方面采取科学调水、广辟水源、人工供水等措施,对10个乡镇23个村饮水工程进行补水,全力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引水灌溉、抽水灌溉、滴灌灌溉、增施抑面肥等措施抗旱保苗,解决了8000余亩粮食等农作物灌溉应急用水,切实保粮稳增收。干群齐心协力,共渡旱情难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璇 刘义鹏 黄怡雯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何涛

三审 刘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