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之书》中,余世存这样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而在中华文化里,时间更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无论是“滴水穿石”“铁杵磨针”,抑或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皆讲述了时间的神奇,似乎有了时间,就有了一切可能。

如果时间有形状,那它又是何种模样?思绪在脑海中快速翻转,或许是翠绿的青草,秋日的落叶,开裂的墙缝,也可能是春风,是露水,是海浪,是花香……

站在贵阳市观山湖区贵州省博物馆4号展厅内,看着眼前一张张质朴而有冲击力的影像,便觉脑海中关于时间的形状,霎时变得具象,昔日光阴被一幕幕定格,仿佛脚步跟着时间停顿的部分,也变得缓慢。

历时26年,150余张纪实摄影作品。在由贵州省博物馆主办,杨元丽、杨安迪、赵相康联合策展的《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里,摄影家杨安迪以时间为轴,将镜头聚焦亚洲首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当地苗族同胞箐苗的生活日常。

影像与影像之间,横亘看似空白,细看却是旷日持久的牵连。正是在这些看不见的时光流转里,时间作为单位,酝酿出巨大的力量,随着滚滚前进的时代车轮,真实再现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时间的力量体现在杨安迪每一次按下的快门键里,也刻写进贵州画家廖国松的油画笔触中。年轻时,他常与画友外出写生,无论是贵阳的老城街角,还是游玩看到的山野花景,廖国松画笔下的物像常常就是双眼所见的情景再现。

这在上周六(4月16日)于贵阳孔学堂开展的“溪山翰迹·时间的笔触——廖国松油画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展出的100余幅油画作品前后时间跨度近60年,除了部分廖国松晚期画作外,更涵盖了不少他早年间的小画作品,完整展现了其油画生涯的全貌。

画展主题定位“时间”,展览中不少小幅的“旧城故事”系列作品就是他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创作,从南明河畔到花溪郊外,从室内静物到乡村旷野,至今看来,仍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

把时间“掰碎”熔铸在自由的笔触中,廖国松的油画是如此,陈钢的军人视野亦是如此。同样是4月,在贵州美术馆开展的“一个军人的视野:陈钢摄影精品展”吸引了大批观者驻足。

展览围绕军旅、纪实、人文、风光等主题展出108幅摄影作品,其中以“影像见证——一座古城的历史变迁”为主题的展区,以贵阳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景点变化,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陈钢持续对贵阳进行了30多年的纪实拍摄。多年来对贵阳城市的“注目”,从无意到自觉,他始终坚持用镜头追寻时代的步伐,记录时间的变迁,关注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影像是时间的化石。”陈钢说,沿着时间的脉络,看见贵阳的历史,通过镜头,不仅让他看到了家乡的壮美、祖国的强大,还深切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和影像的力量。

哪怕到了今天,时光流转,岁月更迭。那随着影像和笔触记录下的时间,一定照见了过往历史章节里的某一段归程,像时代所下的注脚,随着时间慢慢渗透,引起我们周遭点点滴滴的变化。

而人们,携着这些变化,又回头找寻时间里留存过的那些光影,不断重温一段忠实记录过的岁月,山重水复,见证来路。

>>>>>>>>>>

相关链接

“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杨安迪纪实摄影展4月20日贵州省博物馆开展

老照片里的贵州故事⑪ 杨安迪:26年拍摄,成千上万张影像作品里的陇戛苗寨变迁史

微叙事见证大时代 | “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杨安迪纪实摄影展在省博物馆开展

“一个军人的视野:陈钢摄影精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展 | 展至4月28日

“时间的笔触”廖国松油画展4月16日将在孔学堂开展 | 展至5月20日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视觉/实习生 任梦娟

编辑/向秋樾

二审/赵相康

三审/李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