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的一些早期地名被修改。这些地方初期大都僻远,由底层居民命名,风格直白粗野,市井气息浓厚。例如,宁波象山原来一个叫“鸭嘴头”的地方如今改成了“鹤浦”;宁海桃源街道有个叫“雅致岙”的地方,原来叫“野猪岙”,后人因为嫌村名粗陋吓人,也用方言谐音易名成如今诗意满满的地名。(6月16日《宁波日报》)

“后人嫌弃”是一些地方将“老地名”换成“新地名”的理由。有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纠结“老地名”是不是“好听的”,“老地名”还是有存在意义的。实际上,前几年修改“老地名”成为火热的现象。修改的路径也是不同的。其一,有的地方进行扩建改造,扩建改造之后,地方政府会将“老地名”直接换成“新地名”;其二,是一些居住在“老地方”的居民认为“老地名”不文雅,没有诗情画意的感觉,大家也同意“换名字”;其三,一些房地产投资建设部门,在建设了新的小区之后,“老地名”“老村名”“老路名”就随之销声匿迹了 。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有的地方的居民对于“老地名”情有独钟。例如,河南省郑州市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有关部门实施城市改造后,将原来的“老村庄”“老地名”“老路名”进行了重新命名,而且没有经过居民同意。而当地的居民十分不满,他们认为失去了“老地名”就如同失去了“老生命”,要求政府部门恢复以往的“老地名”,结果也是皆大欢喜的,最终政府尊重了居民的意愿,恢复了“不好听的老地名”。

其实,对于“老地名”需要我们多些包容的心态。一些“老地名”是历史的延续,当初人们命名的时候,由于受到文化的制约,由于受到认知的制约,只考虑了通俗易懂,却没有考虑是不是“好听”,是不是“文雅”。虽然“不好听的老地名”没有诗情画意,可是毕竟这是一种历史延续与传承,其也有着存在的意义。这既是一种历史,还是一种记忆,最关键的是“老地名”还是不少人梦里的乡愁。一说到“老地名”那种亲切感就油然而生了。

城市不断更新,乡村正在振兴。今后会有更多地方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而焕然一新。但是,该留住的“老地名”还是应该能是留得住的乡愁和记忆。“后人嫌弃的老地名”也别轻易换名字,对“不好听的老地名”我们应该多些宽容!

总之,修改“老地名”需要谨慎为之,要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人文因素。

郭元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