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轻的“90后”、“00后”为职场注入了新鲜活力,但这些职场“后浪”近些年也渐渐成为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主角。北京西城法院今天上午通报,该院审理的涉及“90”后、“00后”的劳动争议纠纷占比三年来翻了近一倍。新生代打工人很会收集证据,维权意识强,但对于用工规章制度、职场规则等缺乏敬畏,容易发生违规情形。
新生代劳动者劳动纠纷占比翻倍
西城法院统计了近三年来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发现,20-35岁的新生代劳动者占比从2019年的17.2%上升到2022年的33.1%,三年翻了近一倍。其中,劳动者作为原告的比例占到62%,劳资双方胜诉率基本持平。
西城法院副院长王元田介绍说,通过梳理这些案件,法院也从法律角度勾勒出一幅“新生代职场画像”。新生代劳动者“跳槽”频率较高,“短工化”现象明显,更多关注劳动感受、自我认同驱动与价值实现,传统的薪资福利待遇已不再是他们考量的最重要因素。他们的求职心态更加开放,更多人选择接纳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及二三线城市。他们重视人格平等,强调劳动尊严,敢于也善于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群体性离职或群体性维权趋势明显。
在诉讼中,新生代劳动者的权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化,年金、股权、竞业限制违约金等新类型诉求不断出现。同样多元化的还有离职原因,“冲动型”离职不在少数,加班、人际关系等成为主要诱因。
职场“小白”很会举证维权
在审理涉新生代劳动者的劳动争议纠纷中,法官发现,这些年轻打工人维权和证据保存意识很强,在诉讼中往往能提交大量的录音录像、微信聊天记录、电子邮件、公证书等证据。
“90后”劳动者小李就是个例子。小李毕业后到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公司口头许诺其月工资1万元。但在职9个月,李某没拿到工资,连劳动合同都没签,就被公司口头“开了”。
小李和证券公司打起官司。公司表示小李只是来实践学习的,实习期间就不发放工资。
虽说小李是个职场“小白”,却很有证据意识。在诉讼中,他提交了大量的微信聊天记录、工作档案、视频照片等证据,证明自己在职期间接受证券公司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反观证券公司却没能证明小李只是个“实习生”。
最终,法院判决确认小李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证券公司支付小李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共计20余万元。
对用工制度缺乏敬畏易发生违规
西城法院民四庭刘敏法官介绍说,新生代劳动者大多知识结构丰富,可塑性强,接受新知识、新科技的能力更强,但对于用工规章制度、职场规则、职场文化等缺乏敬畏,易发生违规情形。
在法院通报的几起劳动者败诉案例中,有的劳动者不遵守竞业限制协议,任性跳槽到老东家的竞争单位,被判赔偿老东家20万元;有的接受了公司的昂贵培训,却在约定的服务期内辞职。离职后又想要回缴纳的10万元违约金,被法院驳回。
出生于2000年的小刘是一家出版公司担任发行业务员。他私下承接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自媒体运营、推广的兼职工作,并在工作时间,利用工作便利撰写文案、发布短视频等赚“外快”。
公司发现小刘兼职后,依据公司的管理制度,以严重违纪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小刘起诉索要公司违法解约的赔偿金,也没有获得法院支持。
法官提醒说,新生代劳动者要做好职业规划,避免冲动离职。在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积极为用人单位发展贡献力量。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客观理性地处理问题和分歧。发生纠纷后,及时保留证据维护权益。用人单位也要遵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价值观建设,对劳动者有诺必践。同时,完善培训体系,打通新生代劳动者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