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决策部署,扎实推动种业振兴,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从种业大区向种业强区跨越,今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化水平提升、优势特色品种培育等开展“三大工程”,种业振兴行动实现良好开局。
好种子是种粮的最大保障
“这是我提前在花盆里种的玉米苗,你看看这发芽率,百分之百,这下我大规模种的时候心里就更有数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黄羊村六组村民王永光看着已长到15-20厘米高的玉米秧苗说,“‘科河699’比一般的玉米品种产量高,亩产超2300斤,籽粒饱满、脱水快,不倒伏,还好卖!”今年王永光的60亩地全部种玉米,选定的品种就是已种了好几年的“科河699”。
“科河699”是科河种业有限公司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育成的新一代产品,也是巴彦淖尔市科河种业的拳头产品,经国家谷物中心检测,粗蛋白含量达11.06%,是目前高蛋白含量的玉米品种之一。该品种适应性广,西北、东华北、黄淮海三大玉米主产区近20多个省区均可以种;密度弹性大,在不同的种植区域,每亩3800-7000株;脱水快、宜机收;产草量高,粮饲料兼用,目前已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750万亩。
内蒙古是全国种质资源大省、种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内蒙古先后出台内蒙古种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于今年启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化水平提升、优势特色品种培育“三大工程”,更是为内蒙古种业振兴行动明确了实现路径。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种业管理处介绍,目前全区已初步构建农作物、畜禽、林草、农业微生物等以“自治区库”为中心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认定自治区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14家,现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超8万份,牧草种质资源1.7万份,畜禽遗传材料3.9万份,拥有地方畜禽品种25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已认定国家级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区10家,自治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农业微生物资源库均已纳入国家资源库建设体系。同时,内蒙古已构建起有优势地位的育制种基地,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全区有9个国家级杂交玉米、马铃薯、大豆、杂粮杂豆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繁基地,马铃薯、大豆、玉米制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第五。已建成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15家,居全国第三,具备年提供20万只种羊和1000万剂优质牛冻精的能力,培育国内排名100名以内的西门塔尔种公牛居全国第一。
良种配良法 长出丰收粮
喝着黄河水,背靠阴山下。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河套小麦的优秀品质,丰富的水利资源哺育出河套小麦健康的体魄。河套地区不断地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从“巴优1号”“临优1号”到“临春1号”“巴麦10号”,再到“临优2号”“巴丰1号”“永良4号”,经过7个改良品种,最终确定“永良4号”为长期推广品种。该品种对河套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适应性最好,所产小麦颗粒饱满,面粉筋度、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最优,一般年份每公顷产量在4500公斤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自2015年始,河套地区成立了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与中国著名小麦专家携手建立河套小麦品种改良院士专家工作站,坚持自主培育适合河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并且通过风筛选、窝眼选、比重选、色选4道工序,选取麦穗中部颗粒作为优质种源,使小麦种子实现籽粒均匀一致、营养均衡一致、出苗整齐一致。强大的科研实力让河套小麦产品研发、质量监控体系等走在了行业前列。
近年来,内蒙古已建设草种业、设施蔬菜、肉牛、玉米、马铃薯5个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等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研发平台,区内科研单位、院校育种创新能力、种业创新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内蒙古自主培育的大豆品种“登科5号”推广面积达270万亩,居全国第3,向日葵品种“SH363”“SH361”“三瑞3号”推广面积均在50万亩以上,包揽全国前3,自主培育西红柿系列品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
提升育种创新动力
日前,内蒙古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启动种业振兴“揭榜挂帅”专项行动,发布第一批草业、奶牛、马铃薯、肉牛、肉羊等“5+N”领域共12项榜单,连续稳定支持育种创新技术攻关,深入推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启动实施了玉米、大豆、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后补助奖励,对内蒙古通过国家审定品种、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前列品种、入选国家种业阵型的育种企业给予一次性后补助奖励,对国家认定的畜禽核心育种场、国内排名进入前100名种公牛的育种企业给予扶优奖励。“今年,内蒙古的莫旗、鄂伦春旗新认定为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卓资县新认定为国家级燕麦区域性良繁基地;新培育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4家;新争取3个国家现代种业提升项目用于马铃薯、荷斯坦奶牛、乌珠穆沁羊育种创新。”区农牧厅种业管理处处长蒙志刚说。
“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事关种业振兴全局,内蒙古大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开展了农牧业种质资源普查,新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567份,登记畜禽资源2.2万条,基本摸清了资源家底。”蒙志刚坦言。
目前,内蒙古已在27个旗(县、区)重点开展种质资源系统性调查和抢救性收集,组织实施农作物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内蒙古农科院启动编制了项目建设可研报告,积极推进项目立项建设。组织实施了47个畜禽品种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开展蒙古马保种1万匹,采集制作畜禽遗传材料1.5万份,认定蒙古牛、苏尼特羊两个国家级保种场,争取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生产性能测定资金,为资源保护利用和育种创新提升提供支撑。
与此同时,今年内蒙古在全区12个盟市启动建设60个“看禾选种”平台,制定了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以品种展示示范为核心,按照“引品种、建基地、促推广”的思路,筛选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加快全区优良品种推广步伐,目前已落实基地面积6135亩、遴选品种2190个。开展了2022年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重点是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和监督抽检,已出动执法人员2983人次,检查种子经营门店5819个,抽检种子样品923份,保证市场用种安全。
(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