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层党建网)近年来,崇明区新村乡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搭建人才逐梦舞台,为新村乡乡村振兴和稻米文化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新机制,激发更大吸引力
乡党委坚持将人才工作纳入新村“十四五”规划和党委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在创新人才机制建设中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努力使人才工作体现系统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柔性引进机制。根据新村较偏远、久居相对不便的实际,重点聚焦候鸟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一方面广揽发展英才,专门制订《稻米文化小镇专家顾问委员会工作规则》,聘请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大咖进入专家团队,邀请在外发展的优秀新村籍人士进入顾问团队,打造稻米文化小镇专家顾问库,让他们在空闲时间来新村,在关键时刻为新村发展出谋划策,先后迎来复旦、上海交大、华师大等多位专家;另一方面重视研发专才,和市农科院紧密合作,在新村设立首家稻米研究院和专家工作站,让新村成为他们最广阔的实验室,为新村稻米产业发展和水稻种植标准制定落地提供专项智力支持。创新发展共赢机制。为进一步强化人才凝聚力和归属感,在推进稻米文化小镇建设中更加重视和潜力型、成长型企业合作,及时出台《新村乡稻米文化小镇人才专项扶持办法》,让人才在新村发展中成长,在成长中互利共赢。2018年稻米文化中心建成,即引进好米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资金、场地、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助推其快速打开国内市场,成长为目前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创新换道超车机制。为了更好服务助推冠华等规上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人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培育和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大研发创新和产品升级力度,努力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培优观念,凝聚更牢向心力
融入“新村特质”。弘扬“垦拓、进取、创新”的新村特质,以新村前辈的垦拓精神为基石,不断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才,要树立“不因地偏而降标、不因乡小而减压”理念,将新村特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形成“没事找事”的工作态度、“无中生有”的创新意识和“钻牛角尖”的进取精神,让新村特质成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和奋斗源泉。增强“新村归属”。持续落实引进人才结对和谈心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坚持每月与结对人才谈思想、聊工作、唠家常,把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需求;定期举办乡村振兴专题论坛,邀请人才为新村党政班子、中层骨干和青年干部上课,让他们的先进理念变成共同发展愿景;每季度召开青年人才交流会,在“头脑风暴”中点燃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及时将他们的合理想法、新颖思路化为乡党委政府的最新决策参考,让人才受到重视、体现价值,让外来人才在新村入乡随俗,生活得定心、安心、舒心。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推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分类型、定主题、活形式,加强乡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力量、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及“土专家”“田秀才”培养,让乡土人才在理论学习及考察实践中汲取真知灼见,同步推行全员考试制度,对考试中表现不足的再补课再补考,让全体干部和人才对最新政策、形势和新村发展有更全面把握,让加快建设稻米文化小镇、打造上海远郊乡村振兴“新村样本”,成为全体新村人的最大共识。
搭建舞台,提升更强战斗力
基层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基层。基层舞台大、天地宽、机会多,乡党委努力把服务变为同行,搭建好合适的舞台,让新村成为人才成长奋斗、大有可为的“沃土”。搭建精准对接平台。以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课题和实事工程,努力引进集聚一批年纪轻、能力强、闯劲足的创新人才团队。比如,引进知名酒店年轻管理团队,为新村稻香花舍运营和中高端游客导入提供资源支撑;引进长江生态保护专业团队,为新村北滩麋鹿苑建设和麋鹿科普馆运营提供专业支持;引进林下种植团队,为新村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和复合型种植探索最佳模式;组成联合服务团队,积极对接正大青年人才,勤互动、交朋友、补缺位。搭建本土培育平台。坚持以事业锻造人才、以项目培育人才,每年梳理形成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在人才库中遴选重点培养对象组成项目小组,在推进重点项目进程中提升人才干事创业能力,一届乡党委履职五年中,先后通过“一线锻炼法”培养提拔干部52名。积极开展人才“立功竞赛”活动,通过奖励表彰优秀人才,体现对人才的尊重,比如,推荐冠华公司研发部经理选拔为崇明区第十轮拔尖人才,顺利为其解决落户和子女教育问题,对新村优质稻米产业作出积极贡献的各类人才等在各级荣誉中优先考虑、优先推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打造“优客创园”,配套出台稻米文化小镇创新创业扶持办法,采取技术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等形式,吸引更多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及时入驻,促进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进良性互动。同时,搭建“乡音桥”,通过实地走访、定期沟通等形式,邀请在外乡土人才返乡,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引导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