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仍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深刻认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势在必行。同时,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以低碳、创新与可持续性为核心推动生产,最大限度减少资源使用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既涉及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以及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又涉及构建绿色供应链,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以生产体系带动流通体系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生活方式,主要是指在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方式,凝聚推动绿色发展的社会合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既包括倡导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又包括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推动消费体系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还包括积极引导绿色出行,以及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等。
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体系,能够提供更多资源环境代价小、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品和服务,为实现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更多选择,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加快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使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也能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人们通过消费更加环保、低碳的产品和服务,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方式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使生产方式不断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能使绿色生产方式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推动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绿色生产领域倾斜。
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共进,有利于持续巩固绿色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之间的循环,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建立有机联系,通过消费市场选择实现生产系统的优化,打通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之间的联动渠道;着力提高绿色产品价值,发展绿色技术,构建更具活力的绿色消费市场。通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张瑞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