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孩子中午不午睡,扣分;坐姿不正确,扣分;周一不穿礼仪服,扣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款覆盖3000万学生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应用甚广。这款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公开评比。不少家长、学生因此产生焦虑。
(资料图片)
显然,这款APP是打着数字化的“大旗”进入学校管理的。客观而言,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是方向也是趋势,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评价难题提供新的渠道,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校和老师的管理。但遗憾的是,一些教育APP由于自身缺陷或被过度使用,使得它们有意无意成为了损害乃至坑害学生、家长的工具。以此次媒体报道的“班级优化大师”为例,由于其自身功能设计的不足,在学校和家长中间推广使用过程中,被一些学校和老师过度利用,设置不少并不科学的加减分项目,成为时刻“监控”学生的利器,给家长尤其是学生带来不少困扰。一位家长的APP截图显示了孩子的扣分情况:追跑打闹扣1分,没交作业扣1分,上课有小动作扣2分,上课走神扣1分,疏于思考扣1分……短短两天,孩子被扣了近10分。他说,孩子因此厌学,不想上学,觉得学习无趣。如此“优化”下去,一些孩子的自尊如何安放?学习动力又该如何发掘?
实践证明,任何技术和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这些技术工具应用得当,可能有助于开展工作,但若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得不偿失。
由此进而观察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一些学校迷恋于数字化、“标准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日常表现都千方百计以量化的指标体现。这样做在本质上是把学生当成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冀望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把孩子们锻造成合格或优质的“产品”。殊不知,人的成长和商品的制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尤其是成长期的孩子,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需要情感的滋润、个性化的空间。他们的健康成长绝不是冰冷的“加减乘除”就可以实现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又如何帮助他们走向未来?是让他们成为格式化空间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充满灵性、丰富情感和创造力的大写的人?儿童节到来之际,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思。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