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在全国院线热映,同时,电视剧《三体》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频道等平台热播。作为这两部科幻影视作品的原著作者,刘慈欣再次被大众关注。
刘慈欣:每一个文字作者他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变成影视,对于科幻艺术来说,影像的力量要比文字的力量大得多。
“不像是中国人拍出来的科幻电影”
【资料图】
刘慈欣到电影院看了两遍《流浪地球2》,他在个人微博里写道:“如果说第一部让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那这一部就是它于世界舞台上响亮的鸣笛”。
刘慈欣:我看完《流浪地球2》,我第一个印象就是,我觉得不像是中国人拍出来的电影,它确实是极大地拉短了中国的科幻大片和世界的距离,这一点真的是特别让我们搞科幻的人是铭心刻骨地感受到了。
四年前,《流浪地球》在2019年的春节档赢得近47亿票房收入,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时隔四年,本土科幻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娱乐,市场对科幻影视剧充满期待,作为原著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观众,刘慈欣不吝表达自己的惊喜。
刘慈欣:像《三体》这部电视剧来说,它很忠实于原著,它的人物也很符合我在作品中所写的那些人物,但是《流浪地球2》不一样了。《流浪地球2》它和我的小说原著没有什么关系了,它完全是影片创作团队原创的一部作品,这给人一个很大的鼓舞。这个鼓舞在哪呢?以前说中国的科幻电影热衷于改编,这其实多少有些无奈之举,因为科幻剧本原创的力量在国内还是比较薄弱的。但是《流浪地球2》确实改变了我这种看法,我觉得我们要是努力去原创这种科幻电影的话,不从小说IP改编的话,现在也具有相当的能力水平了。
多条线索、多组人物关系的推进,恢宏的场面,道具和特效的高水平呈现,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叹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快速进步。
刘慈欣:其实在我看来真正拍得好的科幻电影,看上去都像历史片,都很有历史的那种厚重感、沉重感、沧桑感,《流浪地球2》这方面做得很好。你仔细看看它那些特别工业它那些设计充满了那种工业化的粗糙感,那种很沧桑很硬朗的东西,不像是那种刚拆封的玩具,崭新的,一看就有点不真实那种感觉。但里面有一点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漏洞,它的太空电梯是用火箭发射上去的,四个火箭。造太空电梯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火箭,你造出太空电梯来还用火箭把太空电梯顶上去,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当然这个可能是出于视觉效果的考虑,我认为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太空电梯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任何悬念。如果真的成立了,上一次太空,可能比坐一个民航飞机还便宜。
刘慈欣的世界
作为首位获得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的亚洲人,刘慈欣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他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构建成了特质鲜明的“刘慈欣宇宙”。
刘慈欣:我是中国第一代科幻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的科幻小说其实在清朝末年就有了,包括我们人人皆知的梁启超先生就创作过科幻小说。在这么长的时间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边,有无数的人都在中国科幻文学这块土地上在耕耘在创作在努力,而我不过是最后可能踩着他们搭起的金字塔,走到比较上面一点的一个人,但你的基础还是在前面的所有的这些,包括现在在的不在的这些科幻人努力的基础之上。
科幻之外的刘慈欣,一直在山西阳泉的一个小城镇生活。初中时,他已经是一个科幻迷,无边的幻想需要寻找一个出口。1979年,刘慈欣16岁,开始尝试写作。
刘慈欣:中学就开始写科幻小说,写了以后,投了两次稿都被退回来了,就不写了。当然高考也忙。最后到了大学,有点时间了,又开始写。写了同样是发表不了,又不写了。
1985年,水电工程系毕业的刘慈欣被分配到山西阳泉娘子关发电厂,做了一名计算机程序员。同事们晚上没事儿就打牌打麻将,结果有一次,刘慈欣输掉了整月的工资。后悔之余,他开始想要干点别的,科幻写作是等待他再度开启的门。
刘慈欣:对科幻有很强的一种归宿感,觉得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寄托一样的东西,但是也没有说是到了迷到什么都不顾的程度,你毕竟还有工作有家庭。
写作时,刘慈欣要构建一个科幻的世界,但作为作者,他刻意保持着现实感。
刘慈欣:我必须能发表我才创作,我不能像有些真正迷的人他不管发表不发表,他就不停地去写,我不会那样做的。科幻有它的思维方式,生活和工作也有它的思维方式,现在最忌讳的就是怕你把这两种思维方式混到一块儿,那结果是灾难性的,我是一直在防止这一点。
从1999年开始,刘慈欣的作品陆续在杂志上发表,创下了连续八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同时他还将两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收入囊中。在刘慈欣的科幻世界里,有人沉醉于他勾勒的恢宏星空,有人恐惧他所描绘的宇宙黑暗残酷,也有人惊叹他所展露出的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刘慈欣:很容易产生误解的是什么?科幻小说可能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同时它里面经常出现的人物可能是科学家、世界领袖很传奇的这些人,以至于让读者认为好像科幻作家也是科学家,也是学者,其实不是的。我们只能来源于我们感兴趣的书本、影视,来源于我们从新闻上从书本上看到的,目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这种趋势,世界科技的突破。其实科幻的书在我的阅读里面倒是占的比例只占一部分比例,其他的书比如像历史、哲学、军事这些方面的看得比较多。
现实与未来
《三体》大热之后,书籍热销,报道频繁,中国科幻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有人称《三体》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对于这个说法,刘慈欣一直保持着谨慎。
刘慈欣:文学作品它最终的评价,不是靠评论家的评价,也不是靠你们读者评价,它是靠时间来评价。在科幻史上比这本书引起更大轰动的书多的是,现在早就被人忘掉了。《三体》这本书没有经历过时间考验,只是你这几年。在时间这个很冷酷的筛子面前,而科幻和主流文学作品还不一样,它更容易过时。因为科学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可能你现在往回去看,凡尔纳的那些想象力你就觉得很没意思,很原始的一些东西,时间会留下来很多很经典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得等这个时间。
《三体》和雨果奖为刘慈欣赢得了成功、荣耀,以及财富,但他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什么变化。他依然坚持阅读和跑步,日常买菜做饭,照顾家庭,尽可能婉拒媒体的登门拜访。在山西小城,他的凡人生活波澜不惊。
刘慈欣:我每天都在买菜,没有遇到过什么人过来打扰你的事,我觉得一个作家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他要表达的在作品中也都表达了,要说的在作品中也都说了,他自己应该远远躲在作品的后边,你的作品怎么样大众化怎么被接受都是件好事,但是你个人的话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走到前台。我跟大家说句实话,科幻作家都是常人,我们不是异于常人的人,既然你们喜欢看我的小说说明我就是常人。如果我是一个超人的话,我写出来的东西你看得懂吗?你如果能和我的作品产生共鸣,就证明我就是一个常人。
在刘慈欣用想象力营造的科幻世界,宇宙光年与烟火人间完美结合,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洞察、还是前沿物理学的探索,他都用自己深邃的思维将其推演到极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残酷的真实。《三体》之后,读者对刘慈欣抱有更大的期望。只要出现在公众面前,他都不可避免地被人问到,下一部作品要等到什么时候?
刘慈欣:我一直在写作,写得比较慢比较困难,近期我还写不出来,还得一段时间吧。而且说实在的,现在对科幻小说的欣赏,读者的欣赏趋向已经走了很远了,比我很多年前写《三体》的时候。我即便是有新作也不一定能让读者满意,但是我作为一个作者,我总还是得写下去。
(记者丨王跃军 岳旭辉 李蓉蓉 崔肖冉 裴大伟 康晓宇 张玉阶)
责编:邓玉娇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