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今年的春节档,是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次,沉寂三年的大荧幕票房终于来了个触底反弹。电影《满江红》自上映以来,虽然票房一路飘红,但伴随的争议却始终不断。
(资料图)
网友、史学家纷纷下场,表示影片中历史漏洞多多。除了南宋末年的着名词人蒋捷的“樱桃红了,芭蕉绿了”穿越到了影片中得南宋初年;明清年间的“狸猫换太子”戏码也提前从沈腾所扮演的角色嘴里说出。
不及如此,最近,《满江红》官博闹的几个笑话暴露了电影宣传方面的“没有文化”。首先是《满江红》官方发布的海报,简体字和繁体字混杂,还把头发的繁体字“发”写成了发财的“发”!博文中的“靖康耻”的标点也标错了地方。
接着有网友发现,官方海报上用瘦金体写着导演张艺谋和各主创的名字。甚至主创易烊千玺特意为电影练了《瘦金体》。要知道而瘦骨嶙峋的金体,则是宋徽宗赵侨所创,正是此人的愚昧加速了宋朝的覆灭。 《满江红》中的“靖康耻”,宋徽宗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而作为茶人,在看《满江红》时,也被片中的冲茶方式按住“死穴”,感觉到了大大的不适。
片中有一幕,沈腾、易烊千玺、张译、岳云鹏坐在一起喝茶,谈论如何处理知道密件内容的舞姬,四个人坐在一起,“一杯茶,一句话”,斗智斗勇的对话仿若一场精彩对决。
然而,用茶壶冲泡茶叶的方式却又“穿越”了,倒在杯中的茶水金黄透亮得让人发慌。
“唐煎宋点明清泡”,泡茶法蕴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在宋代并没有直接冲泡茶叶的方式,而是“点茶”。
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关于蒸青团茶的制作方式了,将蒸青团茶进行蒸青之后,直接将茶叶发在模具之中进行压缩,要喝时将茶饼敲碎之后放在茶具之中进行烹煮,期间还要加盐及香料。
到了宋朝时,蒸青团茶的制作方式较唐朝时的制法有了较大改变,人们采用“既蒸而研”的方式制作蒸青团茶,将茶叶煮熟之后,压榨去汁,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茶叶之中含有的膏体全部全出干净,之后,在加水将其制作成为蒸青团茶。历经多道工序制成的蒸青团茶,基本上失去了茶叶原有的形态,若是用唐朝时期的煎茶法煮差,煮出来就是一团浆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人民又发明了点茶法。将茶饼碾碎,注水调膏,用特制的工具击打,形成一盏纯白色的茶汤,这便是流行于宋朝的点茶了。
上述独创瘦金体的皇帝宋徽宗,还曾写下《大观茶论》,对点茶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宋徽宗当皇帝上“不务正业”,但他在文化领域在众多帝王中也算得上是独领风骚。别的皇帝赏赐官员都是金银珠宝,而宋徽宗则是不走寻常路,“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一言不合就赏建盏。
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普及,“点茶”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不久前,一部古装偶像剧《梦华录》还原了宋代饮茶、斗茶等情景,展示了点茶等技艺,一跃成为茶圈顶流,唤起当代年轻人对中国茶的热爱,以及对于茶文化的兴趣和向往。不止《梦华录》,近几年热播的聚焦宋代官宦人家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宋仁宗朝宫庭生活的《清平乐》都多次提到点茶,让人不禁感叹:《满江红》编剧,你可上点心吧!
点茶的操作工序
点茶操作,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中有详细记述:
炙茶
经年陈茶,需将茶饼在洁净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渍,待涂在茶饼表面的膏油变软,刮去外层,而当年新茶则没有此道程序。然后用茶夹钳住茶饼,在微火上炙干,下一步就可以碾碎了。
碾茶
茶饼在碾前,先用干净的纸包起来捶碎,捶碎的茶块要立即碾用,碾时要快速有力,称为“熟碾”。这样碾出的末茶洁白纯正,若经宿,会致茶汤色昏。
罗茶
碾后的末茶过筛称为罗茶。茶罗以绝细为佳,“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宋徽宗也认为,末茶绝细,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候汤
用沸水冲点末茶,水温的恰到好处至关重要。汤“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宋代煮水与唐代不同,不再用鳆而是用瓶,敞口能目辨汤变,而茶瓶辨汤就比较困难。所以蔡襄说:“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宋代茶人在茶事操练中提出了“声辨法”“气辨法”,即依靠水的沸声和蒸气的升腾来判别煮水是否适度。
烫盏
点茶之前先要熁(xié)盏,即将茶盏用开水冲涤温热,“冷则茶不浮”。宋徽宗也认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点茶
点茶是最为关键、也最体现技艺的一环。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调膏需掌握末茶与水的比例,一盏中放末茶一钱,注汤调成极均匀的茶膏。再注汤,用茶匙或茶筅环回击拂,以盏内沫饽颜色鲜明、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作者:张妮静
责编:戴蓉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