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进“村超”现场,感受不到榕江人的快乐。

“超级星期六”下午6点的北新区体育馆内,挤在看台上的观众目测已有上万人,想抢占一个最佳观赛视角,必须下午3点到。当然,也有不少观众更爱近距离观战,在跑道上席地而坐,将球场围了个严实。知名解说员韩乔生在现场也被这场景震撼,直言:“这样的情景放眼全球各地的足球赛场都是没有的。”

激烈的赛事扣人心弦,赛场之外的精彩也令人眼花缭乱。击鼓呐喊只是常规操作,啦啦队别出心裁的表演才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表演队的拼劲不输球员,中场休息时间,球场就成了他们的舞台;孩子们关注球赛,更关注自己脚下的快乐,在球场外围呼朋唤友练习传球,或叫父母给自己当陪练;摄影爱好者的长焦镜头在狩猎一粒精彩进球,举着手机直播的自媒体人在场外游走捕捉趣味花絮,场外的美食一条街烟火缭绕,食客填饱肚子涌进赛场,老板们忙着清点收入继续配菜……


(资料图)

这里是“村超”,一个自由的赛场,一切因足球而起,展开的故事却让人意想不到。

代表黔东南出征1972年全省少年足球运动会的球员

在小组赛新中村对战忠诚村足球队的中场休息时间,来自各单位、乡镇和村寨的表演队、啦啦队依次入场并绕场一周。

人群中,一支仅有9人的队伍赢得全场最热烈的欢呼。这9名“队员”大多头发已花白,步伐稳健,气宇轩昂。他们一字排开,拉着一条横幅,横幅上写着:“代表黔东南出征1972年全省少年足球赛的榕江足球队为村超加油”。

1972年,榕江县组织少年足球队参加黔东南州的选拔赛,向全省少年足球运动会发起冲刺。早在20世纪40年代,足球运动随着广西大学的迁入而兴起后,榕江县的人们就对这一运动产生了狂热的喜爱。

“足球少年”之一彭丁友心情激动,说话时甚至微微颤抖。他20多岁时就已赴凯里工作,听说家乡举办“村超”,他特意赶回榕江。一旁的黄加望同样心潮澎湃,他是县一中的退休教师,和彭丁友是校友。当年,他们作为球队主力赴贵阳参赛时仅十四五岁,从1972年12月到1973年1月,他们在贵阳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冬天。

对于这群足球少年来说,值得回忆的细节实在太多。那是他们第一次去省城贵阳,第一次住进服务大楼这个当时贵阳最好的宾馆,也是第一次在真正的标准球场上踢球。黄加望提起当时的成绩仍有一丝遗憾,他说:“当时,只有县二小有一片小球场,比标准球场小很多,所以比赛到后面时,我们的体力都有点跟不上了。不过,现在的榕江早已不同,标准球场都有2个,其他大大小小的球场更是非常之多。”

即便如此,代表黔东南出征的榕江少年足球队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彭丁友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带着荣誉归来时,全县百姓夹道欢迎,鞭炮声、欢呼声,如今仿佛仍在耳边回响。彭丁友永远记得那个冬天,即使后来大家都走上了不同岗位,与足球的缘分也从未断过。

孩子们驰骋球场玩得不亦乐乎

这支头发花白的“少年足球”将横幅挂在看台正中央,而在横幅下方的入场通道,有另一群足球少年正摩拳擦掌。

潘鲜艳、杨城凤和其他队友一样皮肤晒成了小麦色。她们穿着白色球衣,球衣上印着4个大字“车民小学”。这两名姑娘正是车民小学4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女子足球队的队员。在这个“超级星期六”,这群眼神坚毅的小姑娘在教练蒋荣超的带领下,将为小瑞村足球队和朗洞镇平地村足球队的比赛担任球童。

潘鲜艳伶牙俐齿,表达能力很强。她说,虽然很小的时候加入过足球队,但一度失去兴趣打算放弃这门爱好。到了小学三年级时,她看到赛场上同学们激烈角逐的身影,再次被足球的魅力吸引,又一次加入训练中。“足球让我感到快乐。”她说。

杨城凤显得更加稳重老练。她从小对足球充满兴趣,学校组织足球队她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足球运动让我强身健体,也能感受到拼搏的快乐,我喜欢这个运动!希望自己也能在赛场上比出好成绩!”

从小踢球,大学学习足球专业的教练蒋荣超介绍,车民小学一直坚持体教融合,培训出不少优秀的少年足球队员。“这次带孩子们来现场担任球童,是为了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大赛场比赛的氛围,感受榕江’村超’的魅力,希望他们能将榕江足球发扬光大。”蒋荣超说。

看台之上,50年前的县少年足球队队员“万里归来颜愈少”,从过去的赛场走到今天的看台;看台之下,十多岁的足球女将们正紧盯着赛场,畅想着她们无限可能的未来。看台上下,50年时光仿佛重叠,榕江足球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相关链接

从村BA到村超 | “名嘴”韩乔生现场解说, “超级星期六”再燃热火

从村BA到村超 | “快乐老男孩”杨亚江的足球人生

从村BA到村超 | 来自英超的祝贺!欧文发布短视频祝愿贵州村超越办越好

从村BA到村超 | 侗寨里的足球“狂欢节”

栏目策划/李缨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吴昌辉

编辑/胡家林

二审/李冰

三审/李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