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传来一口流利的英语,标准的发音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看到站在闸机旁的站务员,胸前挂着的“英语服务”双语标识牌上印着一个红色“篆刻体”的“亮”字,便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北京地铁“国际化”站区——10号线亮马桥站区。

共创客运服务“品牌桥”

亮马桥站区毗邻东三环,位于燕莎商圈,日常客流以周边写字楼通勤客流和时尚购物消费客流为主,管辖着亮马桥、农业展览馆、团结湖和呼家楼4座车站,周边有470余个大使馆和100多家国际高端酒店。每天,站区所辖各车站服务的外国乘客能够达到千余人次。


(资料图片)

站区充分依托所辖区域特点,以着力提升员工工作标准和服务品质为目标,以车站中外乘客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于2019年3月创建了“亮马桥国际化站区创新工作室”,以新理念、新形式、新角度对客运服务模式进行再造,力求做到有新思路、新变化、新效果,进一步提升中外乘客的满意度和广大乘客的获得感。

“工作室成立这4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服务方面,以提升乘客‘四感三觉’为落脚点,总结形成了一套D.O.L.S.服务体系。”站区长唐海波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了相应的思维导图。这套服务体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员工的“仪态、操作、语言、微笑”四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能力,进而使乘客在“视觉、听觉、感觉”三个维度享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充分感受到“尊重感、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

在这个服务体系中,站区融入了很多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比如编创车站服务“礼仪操”,将枯燥的文明用语和礼仪知识融入到肢体动作中,既能够便于大家快速熟悉掌握,还能锻炼身体;制作漫“话”服务手册,以“图画”作为媒介,用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打破与外籍乘客的沟通障碍;推行手递手工作法、脚步服务,通过手传递出“带有温度”的服务,通过“上前一步”“退后一步”履行“乘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建立实施“积分制”班组管理体系,激励员工做好日常服务。唐海波说起这些滔滔不绝,眼里满是以员工为骄傲的神情。“这些成果都是站区全体员工共同的智慧和力量。作为站区管理人员,我们鼓励员工‘百花齐放’。可能有的员工擅长绘画、有的喜欢摄影,但只要大家的特长能够帮助站区服务质量的提升,站区就会积极地为员工们提供发挥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

打造国际范儿“沟通桥”

看着眼前的外籍乘客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用蹩脚的中文、夹杂着英文和德文着急地说着什么。“当时我一看就知道小朋友找不到家人了,他本身就很慌张,再加上语言不通,哭得已经不成样子了。”聂元杰回忆起那天的经历:我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张“手绘地图”还没说话,这位乘客就马上指着一个“图案”,大声地叫着“哥哥!学校!”。

“大使馆和国际酒店基本都集中在亮马桥站和农业展览馆站,有些外籍乘客说的也不是英语,交流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但是有图形就一目了然了。”聂元杰拿着地图翻了个面,“背面还有5种语言的服务常用语句,平时工作起来非常便利。”原来这张“地图”是站区的员工根据亮马桥站和农业展览馆站的实际地形,为外籍乘客“量身定制”的。普通的地图只会标注出目的地的名称和位置,我们的员工却贴心地画出了每一座大使馆相对应的国旗图案,描绘出了车站周围地标建筑物的大致外形轮廓,用盆栽表示花卉市场,用刀叉表示餐厅,用红十字表示医院。这样,即使“你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你”,也能实现交流“无国界”。

除了手绘地图,站区还自编自制了“标准化服务视频”,从仪容、仪表、仪态、语言等方面,规范了发型、面容、着装、站姿、走姿、手势等,让每位员工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服务礼仪规范,提升现场规范服务标准。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员工英语听说能力,依托北京地铁实用英语教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站区录制了“英语培训视频”,包含了安检、售票、售卡、充值、指路问询等环节的英语常用语句使用,为标准化服务再添“国际化元素”。未来,站区将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视频的策划与制作,形成“照我做”双语视频系列,让员工在学习服务规范的同时,英语水平也能够同步得到提升。

依托创新工作室,站区团支部的团员们还自发组成了“微笑服务我最‘亮’”兴趣小组,专门从服务细节入手,比如与乘客的眼神交流要精准到双眼和嘴之间的三角部位,需要乘客绕行、下车、让座时一定要说上一句“谢谢”,再比如做指引动作时,一定要五指伸直并拢,手掌与地面呈45度角等等。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服务禁忌,小组成员们还主动搜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利用全员大会、班前会、“上线开讲”等方式进行分享,用“无微不至”的服务语言打开交流的通道。

搭建员工提升“进步桥”

“‘60培养制’是站区专门为新员工建立的一套培养机制。”站区党支部书记陈娟此时刚刚结束第一季度的“培训导师团”总结例会。“60”这个数字是60天的意思,站区对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新员工都会配备1名导师,进行为期2个月的“适应性”培训。在这段“上桥”旅程中一共有5个关键时间点,分别是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和第60天。新员工们每一个阶段都有要完成的任务,每一个节点都有要达到的目标,在所在班组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导师们的针对性强化“加餐”,进一步增强对站区、车站、班组的认同感、归属感。

对于班组管理,站区探索实施了车站班组量化管理模式,将“优质服务项”通过设置分值的方式量化到班组管理体系中,对各级别表扬进行不同等次的加分。同时,对公司、站区、班组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程度的减分。通过对每一个项目赋予不同的分值,以及动态调整不同项目之间分值的分配与分布,员工能够明确地知悉这个阶段公司和站区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在这个体系中分值最高的项目是‘揭榜挂帅’,针对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解决的难题,我们就张出榜来,广发英雄帖,谁能干谁就揭榜,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潜能。”唐海波正在统计这一次的“挂榜”情况,“上一次发榜是平安志愿者招募任务,这刚3月底,我们站区已经完成了2023年全年的任务。”

“培训、评价和选拔其实是一个相互联动的过程,是一种一环扣一环、链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陈娟一直坚信“职工是最大的财富”,她把“内部市场化”的概念也引入到了站区的骨干选任工作中,每当站区值班站长、综控员岗位有空缺时,站区就会组织内部竞聘,打破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以“能者上”的观念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参与竞聘的条件跟平时班组的量化评价也是紧密相连的。“这些年,我们往公司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成为了管理人员,走向了更高的岗位,这说明我们这套人才培养体系还是很成功的。”陈娟正在研究最近公司下发的任务通知,准备下一次的“任务派发”。

服务是一座“桥”

关心是一座“桥”

这里也是一座“桥”——

客运模式创新的“品牌桥”

国际范儿服务的“暖心桥”

员工提升的“进步桥”

上级组织的“同心桥”

中心工作的“汇智桥”

职工代表的“智慧桥”

更是北京地铁的“亮马桥”

(供稿:北京地铁公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