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万权松 李悦

单位 | 隆昌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

前 言


(资料图片)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一般情况下是较为稳定的,因此,MCHC的升高或者减低可以作为评估血常规检测是否受到干扰和患者是否处于病理状态的指标。

案例经过

老年女性,以“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就诊,血常规结果如下:

图1

如图1:血常规白细胞WBC:17.65*10^9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占84.80%为主提示患者存在细菌感染符合临床;血小板系统相关指标处于参考区间以内;未有提示异常,奇怪的是红系系统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红细胞压积HCT三个重要的实测参数均在参考区间内,红细胞平均体积MCV77.9fL降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31.3略高于参考区间、然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却高达402g/L存在异常。

案例分析

此时正值冬季,也是冷凝集经常出现的时候,MCH和MCHC升高很容易就能想到为冷凝集,冷凝集的标本往往在血常规的散点图会有提示,查看该血常规的散点图如下:

图2

图2血常规红细胞直方图报警:Turbidity/HGBInterf?,指示红细胞血红蛋白Hb可能受脂血影响,同时发现红细胞直方图的右侧有轻微的隆起,提示可能存在冷凝集。

先将该标本置于37℃温育30分钟后再次上机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图3

图3中该标本提示经过30分钟的温育后的MCHC结果为399g/L,较温育前402g/L结果基本一致,可以排除该样本受冷凝集素的影响。

那么该标本会不会是因为乳糜血(脂血)引起Hb假性升高从而导致MCHC计算结果升高的呢?

乳糜血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TG,查看一下生化结果,如下:

图4

图4中显示该标本的甘油三酯仅0.92mmol/L,总胆红素T-Bil36.3μmol/L轻度升高,乳糜血、黄疸等导致的MCHC升高也可以基本排除。这时发现该患者生化结果中电解质的血清钾(K)、钠(Na)、氯(Cl)结果均偏低,其中K、Na低至危急值以下,Cl:58mmol/L几乎仅为参考区间的一半,那么该患者MCHC的升高是否与电解质K、Na、Cl的极度降低有所关联呢?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渗透压是相等的,渗透压的稳定是维持细胞内、外液平衡的基本保证。疾病状态下,可能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从而导致细胞内液和外液的渗透压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血浆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约占血浆阳离子总量的92%,其含量大约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50%,是维持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血浆渗透压(mOsm/L)的计算公式为:2*([Na+]+[K+])+葡萄糖+尿素(单位均为mmol/L),查阅患者的血糖Glu:6.56mmol/L,通过公式计算得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为:216.16mOsm/L。

血浆渗透压的正常范围为280~310mOsm/L,该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仅216.16mOsm/L,低于280mOsm/L,若细胞内渗透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水分应当往细胞内转移,此时的红细胞应当呈胀大的状态,红细胞变大了,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那么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应当是降低的,那么为何还出现MCHC升高的反常情况呢?

实际上是患者发生了消耗性的低钠血症,由于细胞内蛋白质分解、消耗使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水外移至血中,引起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在血红蛋白含量一定情况下,由于红细胞体积变小,从而测得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就增高了。

为了得到该患者体内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与血浆Na、Cl的关系,对患者的治疗检测结果进行了追踪,得到如下关系图:

图5

从图5中可以发现,随着患者血浆中Na、Cl的逐渐升高恢复正常,患者红细胞MCHC浓度也下降到正常。

临床工作中常见MCHC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假性增高和真性增高:

MCHC假性增高常见原因包括:

1

乳糜血(脂血)、黄疸血、极高白细胞导致血红蛋白假性增高,从而引起MCHC的升高

2

红细胞冷凝集导致红细胞数量假性减少,通过温育后可减少红细胞的聚集,改善检测的结果。

3

仪器吸样、样本凝块可通过重新检测发现,进而纠正检测结果

MCHC真性增高的常见原因包括:

1

血液疾病患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异常血红蛋白病

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高山居民等红细胞增多症类患者

3

机体内环境紊乱,电解质失衡,使得红细胞脱水,细胞体积缩小,单位数量的红细胞压积降低,MCHC增高,本案例中MCHC的升高就属于此类。

总结

电解质紊乱导致血常规MCHC病理性的增高不同于冷凝集素、乳糜血、黄疸等因素导致的MCHC假性增高,此时的MCHC的增高幅度反应了体内电解质紊乱的严重程度,检验人员在报告审核的过程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好的向临床医生反馈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尹一兵,倪培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第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许文荣,林东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M].第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陈孝平,汪建平等.外科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葛均波,徐永健等.内科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