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因为去海南旅游,我回到杭州后被集中隔离了14天。
隔离期间,我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有因为偶然因素导致一家三口被隔离的自责,有生活节奏突然改变的焦虑,也有制定规划、调整状态的尽力应对。
作为记者,我想找一位对隔离人员的心理有足够了解的专家,请教隔离期具有共性的情绪变化,为被隔离人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科长宋海东2020年初开始进行隔离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两年来,中心的杭州市心理援助热线已接到近20000起疫情相关咨询,大多数来自被隔离人员。
“生活突然改变,隔离时有一定的焦虑、紧张、委屈是正常的。大多数负面情绪会出现在隔离第七八天,然后随着解除隔离、解封好转。在隔离期,我们要做的是尝试去接纳这些情绪,尽量化解。”宋海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对我,这次采访像一次疗愈,希望也能帮到他人。
疫情相关来电多来自被隔离人员宋海东做了30年心理医生,参加过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温州动车事故后的心理援助。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初始,他是杭州第一批提供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
24小时服务的杭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有130多名接线员,由精神科医师、护士以及有教育学背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2020年接听电话1.7万通,2021年接听2万通。从2020年起,来电有一多半与疫情相关,打来电话的绝大多数是被隔离人员。2020年1月22日到3月2日,浙江省对疫情作出一级响应的41天里,有557人因疫情相关心理问题拨打热线,平均年龄35.3岁,18~39岁的占70%。
“这是两年前的统计,现在来电者的年龄也还是集中在80后、90后。”宋海东说,80后、90后面临就业、经济独立、婚恋生育、家庭关系等问题,是心理问题易感人群。这部分人群来电最多,侧面说明他们平时各方面的压力较大,更易受疫情影响,也反映出他们面对负面情绪、压力等应激时,采用咨询等积极应对方式的比例更高。他梳理过隔离人群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害怕、恐慌,如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担心疫情持续;焦虑、抑郁、沮丧、绝望、自责、愤怒等情绪;睡不着、睡眠质量差等睡眠问题;怀疑得了新冠肺炎;因缺乏交际和娱乐觉得孤独、无聊等。
隔离一周后易出现负面情绪,常被具体事件点燃宋海东认为,隔离期出现短暂的负面情绪,不必视为洪水猛兽,更不用因此怀疑自己,“一些本身较敏感的人,或是影响到重要事项时,焦虑程度会更深,心理援助就是通过咨询、提供社会支持、教授放松手段来减轻负面程度。”
杭州一名公司高管,瞒着公司去另一家公司应聘,没想到应聘公司出现疫情,他成了密接者,被集中隔离,应聘一事也被现公司知道。隔离期间他越想越懊恼,认为疫情打乱了工作规划,可能无法再在现公司工作,出现比较明显的烦躁、焦虑,情绪很不稳定。
一名管控区范围内居家隔离的女士,每天要做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但她每天刷疫情新闻,非常焦虑:“我很担心要去集中隔离,昨晚梦到自己核酸阳性,好多车来接,我被一堆戴面具的人围着,要给我消毒,醒来浑身是汗,还摇醒老公,叫他收拾东西去隔离。”
一名大学老师因接触确诊病例被集中隔离14天,妻子待产,他担心妻子因为他而有感染风险,又自责无法陪同产检,多次提出缩短隔离期而无法实现,出现焦虑、睡眠障碍。
“很多人隔离头两天还好,一周多时渐渐出现暴躁、焦虑。负面情绪往往会被具体事件点燃,如安排好的事无法推进、隔离导致工作受影响、突然发生的情况因在隔离无法处理等。”宋海东说。
2020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以此为基础,宋海东参与编写《疫情心理干预应对手册(杭州心理热线版)》并逐步优化,“每种不同的心理问题都会对症处理,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我们向接线员反复强调:多听少说,让来电者充分表达,30分钟的电话,有20分钟让来电者说话——隔离人员缺乏倾诉渠道,来电就是情绪宣泄的出口,也是对自己情绪的梳理。”
解决实际问题对缓解压力作用很大年初,杭州一家公司所有员工被隔离在写字楼。几天下来,几名中层绷不住了,打进热线电话倾诉:“员工吃饭、睡觉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要我们沟通落实,我自己也是第一次隔离,很多事不知道怎么处理,但又有责任……”
在进行心理援助的同时,热线咨询师帮助寻找社会资源,请相关部门解决了员工的被子、洗澡等具体问题,一名员工在洗了热水澡后,说感觉“原地复活”了。
“实实在在的物质问题的解决,对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非常大。”宋海东说,那名瞒着公司去面试的高管为担心丢工作而焦虑,相关部门联系现公司沟通,听说负责人表示理解,这名高管也放下心来,安稳度过隔离期。
宋海东表示,隔离期间,家人、室友一起吃饭聊天,和朋友电话、视频,居家工作遇到问题和领导沟通解释,都是重要的支持渠道,有的被隔离者在网上发布隔离日记、视频获网友点赞、评论,也是一种社会支持。
心理咨询师还会通过电话传授被隔离者一些实用的情绪稳定技巧,帮助减少负面感受,如“心理着陆”技术:感到焦虑恐惧时尝试将注意力转移至外界,在所处环境中关注一件小物品,如一支笔,观察颜色、形状、光泽、笔芯、笔杆、商标,再摸摸纹理、软硬度,感受所有细节,同时保持自然缓慢的呼吸。
“还有深呼吸法、蝴蝶拍法(坐姿,双手交叉在胸前,每秒一次交替轻拍肩膀,8~12轮一组,过程中允许头脑中自然出现各种想法、情境,拍完一组做一次深呼吸),都能够帮助缓解焦虑恐惧等。”宋海东建议,不必过于频繁地关注疫情信息,学会接纳情绪,做好隔离期的时间规划,营造放松的氛围,“与其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不如放稳心态、专注当下,将每天的隔离生活尽量安排有序、充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医生提出的‘有盼头、有放下、有自律、有念想’是精炼有用的建议。身处隔离环境时,如果有情绪不对劲,可以把这些建议再拿出来看看,会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