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筹备,最新改陈的“陶瓷馆”5月1日将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放。作为常设展,该馆展出了一千余件故宫藏精品陶瓷文物,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合称为“五大名窑”。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收藏传世“五大名窑”瓷器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介绍,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万件(套)文物中,陶瓷类文物占37万多件(套),是故宫器物藏品中的第一大门类。这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清宫旧藏,品类繁多,流传有绪,自成体系。另外还收藏有数千件实物资料和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从全国各地150多个重要窑口采集的7万多件瓷片标本。经过故宫博物院以陈万里、孙瀛洲、冯先铭、耿宝昌等陶瓷研究先辈为代表的几代陶瓷专家的研究、分析、鉴定,使故宫藏陶瓷具备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从37万件(套)陶瓷文物中遴选一千余件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创建于1952年,最初位于慈宁宫区,此后几经改陈、迁移。2008年,故宫博物院在文华殿开设了经过改陈后的陶瓷馆,从院藏陶瓷中遴选出4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呈现给观众,还在展厅里安排志愿者,常年为观众免费讲解陶瓷藏品,使“文华殿陶瓷馆”成为故宫博物院最重要、最知名的展厅之一。

文物背后的L形的亚克力玻璃支架用于防震 应妮 摄

文物背后的L形的亚克力玻璃支架用于防震 应妮 摄

为因应公众需求,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陶瓷文化魅力,新陶瓷馆在展览空间、主题设计、展品数量以及展示形式与古建筑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介绍,陶瓷馆从展品数量上有大幅提升,由原来的四百多件增加到一千余件,增加了一倍多;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之前到清朝宣统,这次所选展品年代下限定为民国,可谓更全面。

记者看到,武英殿正殿展厅包括前十个主题,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纲,集中展示从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陶器到民国时期瓷器,涉及陶瓷类文物八百余件。浴德堂展厅集中展出第十一主题的外销瓷器。西配殿包括第十二到第十四主题,分别展示清代宫廷大婚用瓷、祭祀用瓷和进膳用瓷。东配殿包括第十五到第十七主题,分别展示清代宫廷陈设赏赐、宗教和万寿成套用瓷。

“新增的六个主题展突出了故宫的藏瓷特色,是其他博物馆所不具备的。”吕成龙特指东、西配殿展出的清代各种用途的瓷器。

值得一提的是,陶瓷馆在武英殿前殿中央设置了“展中展”,第一期集中展出了7件转心瓶。这意味着在展品相对固定的常设展基础上,“展中展”单元实现了展品的不断更新,让观众有机会看到更多文物。

明星展品俱全 千余文物有二维码“身份证”

展览根据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更新和丰富了文物展品的信息。吕成龙举例说明,如“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刻划折枝芍药纹腰圆枕”,原定为“磁州窑风格”瓷枕,根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此次展览确定具体窑口为“山西河津窑”;一件“青花海兽异兽盘”原定年代为“明成化”,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此次展览更新为“明天顺”;一件原定为“明宣德”的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金钟碗,此次重新定为“明正统”。

历次改陈必选的明星展品更是一个都不少,如三国时期吴国的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北朝的青釉莲花尊,唐朝的鲁山花瓷腰鼓,北宋的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定窑孩儿枕、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南宋的哥窑鱼耳簋式炉、官窑粉青釉盏托,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清雍正粉彩八桃结树图天球瓶,清乾隆淡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等。

其中,雍正款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属于2009年以前陶瓷馆的必选展品,于2008年改陈时被换下,如今时隔十余年重新展出。

首次亮相的展品还有西夏的灵武窑黑釉剔划缠枝花纹罐,清乾隆的粉彩天蓝釉镂空转心瓶,清康熙的青花祝寿图棒槌瓶。

最值得一提的是,每件文物的说明牌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只要扫描之后,文物的尺寸、底款、文字介绍,以及文物各面的照片都会一一呈现。

瓷器文物防震最重要

北京坐落在地震带上,因此如何防震,成为故宫人首要关切的问题。

记者看到,在大型瓷器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L形的亚克力玻璃支架,“我们在支架底下用手电钻打孔,然后用螺丝钉固定,上面还要用鱼线捆扎一下。比较矮小的、体量扁平的,就用博物馆一种常用的胶泥在文物底部粘上进行固定,这种特别研制的胶泥对文物不会有损伤。如果碰到转心瓶就更复杂,不仅要用支架,底部要固定,为了防止里面晃动,还要把棉花塞进里面的缝隙,还不能让观众看见。”吕成龙坦言,按照各种文物器型一一进行防震处理,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整个团队用了一个月时间来做这件事,不能让文物有丝毫损伤。

大婚瓷、祭祀瓷、进膳瓷……各主题展兼具趣味与知识

当各时期瓷器同时摆放在一起,高下立见。这一点在清代宫廷陈设赏赐主题展现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清代沿袭明代制度,在景德镇设御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据档案记载,清代大批量烧造宫廷用瓷始于康熙朝,但大运瓷器(注:指御窑厂每年底在宫廷内务府奏销,按年例不用皇帝另外降旨、按固定式样烧造且统一运至京城、交付宫廷瓷器库收储的瓷器)真正形成固定式样并按例烧造,则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统观清代大运瓷器中的琢器品种,以乾隆朝为最多,共计52种,以后各朝烧造品种每况愈下,嘉庆朝37种,咸丰至宣统朝则仅保留其中的8种瓶式。

从乾隆到宣统,七个皇帝,七个青花缠枝莲纹玉堂春瓶并立。吕成龙告诉记者,很明显能看出来,青花的画工是乾隆时期最好,之后一代代越来越差。“到了宣统,蓝色中都带紫红,因为当时用了‘洋蓝’的化工料来画,而不是天然的钴土矿,烧造出来颜色就不对了。事实上,御窑瓷器的烧造在道光以后就每况愈下,不仅造型越来越不优雅,纹饰也缺乏精细灵动,就像印出来的一样。”

他说,论瓷器造型之隽秀,明代看成化,清代看雍正。一排九个并立的青花玉壶春瓶是最好的例证。这个始于明永乐的器型,延续明清两代,“成化和雍正瓷器都以小巧隽秀为特点,雍正之后这种瓶子越来越不好看。”

在进膳用瓷主题展上,观众能看到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进膳所用器皿品种和数量,均有严格规定,以辨等级、明尊卑。清代乾隆年间规定后宫除了皇太后、皇后可使用里外均黄釉瓷外,其他皇贵妃、贵妃、妃、贵人、常在、答应以及皇子福晋、侧福晋等,均不得使用纯黄釉瓷器,清代御窑瓷器以黄釉瓷等级最高,其中又以全黄釉(即器里、外皆黄釉)瓷最为尊贵,顺理成章成为帝、后的专用品。半黄(即器外黄釉、器里白釉)者次之、黄地加其他色彩者再次之、其他地色加黄龙者又次之。

祭祀用瓷方面,圜丘坛(天坛)、祈谷坛、常雩坛等祭祀用祭蓝(青)釉瓷器,方泽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祭祀用黄釉瓷器,日坛祭祀用红釉瓷器,月坛祭祀用白釉瓷器。这种规定符合自然法则,反映了古人顺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为天呈蓝色、土呈黄色、刚升起的太阳呈红色、月亮呈白色,所以要用与它们颜色相同的瓷器作祭器。另外,清代皇帝前往不同的祭祀场所祭祀时,还要穿不同颜色的朝服,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即分别穿蓝色、黄色、大红色、月白色朝袍,分别配戴青金石、金珀、珊瑚、绿松石朝珠,于冬至时节祭祀天坛、夏至时节祭祀地坛、春分时节祭祀日坛,秋分时节祭祀月坛。

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堪称同治朝景德镇御窑厂产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烧造皇帝大婚用瓷之先河。据史料记载,为筹办同治皇帝大婚典礼,共花费1100多万两白银,其中为烧造婚礼用瓷,朝廷下令拨款13万两白银重建因“太平天国运动”而被毁的御窑厂。即使这样,烧造这批瓷器对于重修后的御窑厂仍困难重重,耗时两年才全部完成。这10072件瓷器运到皇宫后,被认为“均烧造粗糙,不堪应用”。相关人员于同治九年命御窑厂开工重新烧造这批大婚用瓷,直至同治十年十一月才完全交差。(记者应妮)

推荐内容